張新華(右)在為技術人員講解多自由度並聯機構構型技術。
  黃忠魁攝
  印刷機器人、切割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等各式各樣的輕巧型工業機器人站成一排, “旋轉、撥動、夾持、定位……”一氣呵成,張新華得意地向大家展示他們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研製成功的系列化輕巧型機器人產品。
  張新華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智能機器人研究室主任,同事們說,新華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機器人迷”,一旦研究起機器人,他常常忘記下班。值得一提的是,張新華帶領團隊研製成功的裝卸源機器人,可以實現放射源無人化裝卸操作,被譽為我國首台應用於油田測井前線的航天“特種兵”。
  2002年3月,從天津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畢業的張新華應聘來到33所,初出茅廬就承擔起了33所伺服系統的預研工作。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良好的專業技術讓張新華很快脫穎而出。
  有一次,所里將一個重大難題交給張新華,他困了就趴在桌上歇會兒,晚上就睡在實驗室的凳子上,經過40多天奮戰,終於攻剋了技術難關。此後,張新華先後擔任多個型號伺服系統主任設計師,取得一系列成果。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2011年2月24日,伴隨著國內外機器人研究的熱潮,33所也成立了智能機器人研究室,38歲的張新華被任命為研究室主任。然而,機器人要搞起來很容易,但要在國內占有一席之地卻並非易事。
  “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儘快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張新華敏銳地意識到,確定發展方向決不能靠拍腦袋,必須走出去。張新華帶領自己的團隊在全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深入調研。“我們的研究方向經歷了一個由發散到收斂的過程,很多方向的確定都是走出來和比出來的。比如輕巧型工業機器人最早並不是我們的重點方向,但張主任帶隊調研後發現,這種可以把人員從重覆性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後來我們就將其調整為重點方向了。”研製人員王曉林的一番話道出了“走出去”的重要性。
  “我對機械還比較瞭解,但智能機器人研製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進行大量學習和調研。”對於學習的重要性,張新華有著清醒的認識。
  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台,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國產工業機器人也異軍突起,預計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將超過1.2萬台,同比增長25%左右。
  面對發展如此快速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張新華興奮地說:“我們要發揚航天精神,利用航天核心技術的獨特優勢,解決制約國內機器人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把我們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做強做大,把我們智能機器人研究室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研發團隊。”  (原標題:他有個機器人夢(關註一線工程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y39iyefz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